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從神鬼獵人(The Revenant)看人權文化遺產

(圖片來源:http://www.fromfrancewithlove.fr/2016/01/the-revenant-la-claque.html)

2016年初上映的神鬼獵人(Revenant),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故事講述1823年,位於現今美國的南達科答州(South Dakoda)具有武裝的毛皮貿易隊(Fur Trade)被印地安人突襲,男主角修格拉斯行進途中又被熊攻擊導致全身是傷,幾乎喪命。隊伍中3人自願留下照顧。其中2人因恐懼印地安人持續圍剿,殺了一直陪伴在男主角身邊的兒子後逃離。修格拉斯對殺子的復仇意志與堅定的求生欲望在酷寒的荒野裡存活下來,全身是傷的情況下爬行超過320公里回到貿易站凱而瓦堡(Fort Kiowa),找到殺子仇人為止。

電影剛開始的場景馬上給觀眾視覺與聽覺上的震撼:配備燧發槍的武裝毛皮商隊與印地安人的大場面準軍事衝突。隊伍那時正在河邊處理獵補到的獸皮和捆綁程序,部族趁勢利用守備能力較低的時刻進攻。隊伍成員應該大部分都有槍枝,以熟練度來看可能都有從軍的經驗,然而為了保護手中的珍貴貨品急著搬運上船而無法全心應戰。印地安人騎著馬匹衝刺,射箭堪稱精準,也配備部份燧發槍,殺得隊伍措手不及,傷亡慘重,潰不成軍。隊長帶著的剩下成員落魄地開船撤退,只搶救出為數不多的毛皮。

從這個場景有2種議題值得討論:
第一、印地安人在將近8年後(1831年)由政府簽署的「印地安人遷移法案」,強制移民到保留區,其中最有名的是血淚之路(Trail of Tears)。這種大肆侵犯人權不光彩的過去與記憶如何被後代深切認識?
第二、19世紀使用燧發槍的風土民情,該如何在現代中保留下來?

血淚之路(Trail of Tears)可算是人權文化遺產的範疇。關注人類發展光榮的一面固然有助於自信心的建立與連結過去,但歷史的傷痛在當代民主深化過程是不可能缺席的。如何記得過去所犯的錯誤,不是一味闡述悲情,而是在新時代中建構屬於自己的意義和傳承活動,搞不好才是最重要的。而美國堪薩斯州的威奇塔市(Wichita)為了提醒後代子孫這樣的暴行,每年11月份舉辦「血淚行旅」(Trail of Tears Memorial Walk)活動。整個行旅繞著威奇塔河,走大概1個多小時的路程。活動當天許多部落重現傳統歌唱、舞蹈,之前練習的過程除了文字記載之外,口述也是傳承給下一代的重要方式,可以說是凝聚家族的好方法。而活動也間接帶動了地方社區意識的凝聚。除了不少居民主動參與佈置,在行旅出發之前,會辦個小型座談會,把歷史簡單地重新訴說一次,讓人們再次親耳聆聽到事件的前因後果。
既然談到過去的黑暗面,就平衡一下,稍微介紹光明面。同樣是美國,波士頓的「自由之路」是從1950年代冷戰時期的Bill Schofield發起的紀念活動,來倡導與波士頓相關的16個獨立戰爭景點,這項活動受到企業界和政界的響應。它的規劃範圍是限制在人們用2條腿漫步就能不大費力走到的地方,因此距離不算太遠,非常適合散步。沿途有標示紅線、鑲嵌紅色磚塊等等,方便民眾辨認。逐漸地,活動受到更多居民認同,自由之路基金會(The Freedom Trail Foundation)成立。神奇地方在於,不少景點竟然能靠著自身基金會營運、贊助與門票收入等等收支平衡外,也能進行部份修復工作。甚至幾年前聯邦政府因財政懸崖(Fiscal Cliff),很多機構關門,包括公共廁所、博物館等等,但路線上的導覽和景點有辦法獨立運作,不受影響,就能窺見其令人羨慕的自主性。
其中紅色標示路線串連著16個與建國相關的歷史景點,各個區域所用的標誌亦有所不同,可能也象徵著自由與國家之間相互的包容性。
路上的導覽人員應該都具備足夠的波士頓與建國歷史知識,對地區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解釋;搭配著舞台劇的演出,能與現場民眾做互動,表達強烈的在地性與故事性。
最重要的不是表面上的表演,而是歷史的呈現如何融入一般人生活之中,尤其讓在地居民有成就感地去加入這樣的組織,再現過去的重要細節。經過訓練讓人們扮演著幾百年前的城鎮居民,彷彿穿越時空站在今日街頭,訴說著當年革命狀況;尤其得讓相關科系的學生(好比歷史系)知道,建國歷程固定地重現街頭也是她/他們日後的出路之一,更是一項有收入的專業。
建國回顧也應該跟教育緊密的結合。它不是盲目的愛國教育,而是深切的反省。從許多美國電影可以知悉,不少小學都會表演舞台劇,傳承祖先們反抗「祖國」的故事,這只是入門。有些老師的教法不是像台灣一般,歷史等同於背誦毫無意義的年代、人名與事件,而是給予過去互相矛盾的文本,讓孩童們經由一定指導後,自行下判斷,建構自身的價值觀,這又跟哲學思辨課程以及有沒有足夠的師資相關連,在此不贅。

關於19世紀使用燧發槍的風土民情,如何在現代中保留下來。可以參考日本每隔1年奇數年的「江戶幕府 鐵砲百人隊」紀念表演活動。現今東京新宿區百人町地名,就是德川家康時期建立的火砲部隊駐紮地。然而他們是使用更為古老的火繩槍(Arqebus),用火繩點燃,很容易受天氣影響,只要下雨或刮風就幾乎無法使用,更嚴重的,一旦點燃火繩,自身位置便會暴露,很難突襲敵軍。而非後來發展出來的燧發槍(Flintlock),運用摩擦火花點燃火藥,只是裝彈還未發展出彈夾填充,還得花時間把子彈塞進槍口,增加自身風險。

補記:
一、場景轉到負傷嚴重幾乎致命的修格拉斯,為了報殺子之仇,堅忍地在荒野活了下來。爬行了數百公里才抵達毛皮貿易站凱而瓦堡。途中半睡半醒間會憶起身為印地安人的妻子,背景有時是傾塌的教堂。在不少臺灣人眼中應該算是瓦礫/石塊堆,不具有任何價值,更不用說有何用途了;另一方面,視覺帶來的思古之幽情,難道不算一種功能嗎?
二、男主角曾經多日沒有進食,趁著尚有體力時在河邊,堆砌了非常迷你的石滬(Stone Weir)來捕魚(可能是真的太餓了,除了能一把抓到魚這種精湛的野外求生能力實在讓人太佩服之外,未經烹飪就往嘴裡送)。臺灣最有名莫過於的澎湖雙心石滬,是一種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的成就。利用潮汐漲幅讓魚群在內覓食,等到退潮後再行捕撈。石滬很難個體戶經營,得集合眾人之資源才有辦法,可能類似現代營運公司的概念。


1 則留言:

  1. 1. 首先這篇文章的題目與內容連結性不足,文章中主要談兩點:其一是歷史記憶的再現與保存、再者是槍械器具的文化如何被保存。前者,佔據的篇幅較多,主要談與自由之路相關的慶典和表演活動。事實上這種保存歷史記憶的模式並不少建,在歐洲也同樣有許多紀念中世紀文化的表演活動、營地等等;在中國更是傾政府之力,聘請當地的居民扮演古老中國的百姓,供遊客觀賞;在台灣,過去我們有中影文化城、台灣民俗村、民俗公園等等,許多類似的區域、公園、活動。

    若是沒有進一步地推導這種歷史記憶、歷史定景的再現、保留,面對的正面與反面的議論,就顯得有先一廂情願。這部份還希望你能稍加擴寫,並把你的意見較清楚地描述出來。(例如為什麼美國的活動不是單純的愛國活動?自由之路的紀念活動,或者是「建國回顧」是否是一種白人本位主義的歷史敘事等)

    2. 槍械的文化保存這部份的份量太少,舉日本的例子,但是似乎文章沒有寫完,同樣沒有任何的分析、推導,導致我不清楚為什麼要保存?怎麼保存?電影中因為時代需求使用那樣的道具,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任何保留歷史文物以及器械文化的具體方案等等。

    3. 補記的部分,看起來沒有太多的價值,如果是值得追述的部分,應該放在文章之中進行撰述,並且有一定的陳述,放在後頭實在沒有太多的意義。

    最後,你的文章往往沒有明確的開頭結尾,給人一種不完整的感覺。以神鬼獵人為例,文章開頭介紹電影的內容以及你關注的焦點,但接下來的部分卻只是解釋現存的案例,卻沒有在文章結尾提出任何看法,導致文章名稱陷入更模糊的境況。若是以「從電影中看文物保存」是主要內容,那麼就應該在論述中引導至一個你認為神鬼獵人這部電影能夠對文物保存這個領域,帶來什麼有趣的看點,讓觀眾能夠在欣賞這部電影時有另一種角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