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為什麼要從電影看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


從電影看台灣的文資保存有3個重要原因:

1.          一定得從截然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2.          維護文化本來就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從一般民眾看過的電影,能有明顯地共通話題
3.          達成有效溝通的可能手段之一,尤其是共通的情感元素

臺灣人號稱自己的國家擁有民主與自由,能包容多元文化,然而不論從ptt、臉書、一般人的交談中等面向,仔細地聆聽對話就會發現,其實所談的東西十分單元,很難跳脫一般的看法與實務。更有趣的是,臺灣人似乎很討厭做「夢」(近年來越來越多人了,但還是不夠),連想都不敢想,彷彿腦袋裡獨自推理一番,跟同好間打打嘴砲,進行思想上的辯證,政府就會衝入家裡要課稅似的。不少很有潛力的想法,就在彼此間自我審查中,默默地刪除了。

「如果會怎麼樣?」這樣的問句與思維,在臺灣很難存在,原因複雜,有待更多先進討論;從電影看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就是希望突破這些障礙,讓一般人毫無顧忌地,單純地,好奇地,就是「想想」而已,反正不用繳稅,讓大家意識到:原來,事情可以這麼看,竟然也能從這種角度去思考。

目前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最,最,最(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講3次)缺乏就是「有效的溝通」。什麼叫溝通?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包含對方特有的邏輯,有時候很跳tone、肢體等等)去講保護文化到底在幹嘛。面對不同的階級、生活型態、職業等,都是天差地遠的方式。而當今臺灣就是思維太過一元,先不要說理解對方,連要溝通的對象,幾乎在不瞭解,卻自以為瞭解的狀況下,就開始所謂的「溝通」,這等於不斷地用英文跟只會說客家話的阿嬤聊天,效果十分有限。更而甚者,有錢人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樣,連淡水阿嬤都跟大家想的不一樣,不同領域與維度,各自有他們獨特的處事方式與邏輯需要納入對話,而不是喊得自己爽就好。

關於「溝通」這件事,其實可以稍微地參考日本的立命館大學。他們的研究中心對文資的保護跟台灣最大的不同在於:建築師、歷史學者、修復專家與景觀專家,佔執行團隊的比例很少,反而是行銷、企業管理、防災等領域的人數較多。日本人對這方面的處理是,要讓歷史學者這些人去教導行銷、企業管理、防災這群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專業,體悟什麼叫做文化資產,跟一般大樓、物品有什麼不同,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去不斷地說明和合作;反觀台灣,古蹟保存幾乎是空間專業的天下,儘管熱血,抱持著雖萬人吾往矣的使命感,投入一輩子去鑽研,但不可能跳脫得出其思想框架,成果跟當地居民、一般民眾的實際需求截然不符,遺臭萬年。
另一方面,沒有共通的主題,讓一般人感到有趣的案例去說明,也是一項推廣障礙。如果只單純談論台灣的哪些建築必須搶救,第一,跟民眾生活實在是太遠了,很難有共鳴。以日本房舍為例,不少人小時候有住過,但情感還是不夠深厚,沒有足夠的情感,就遑論去聊這方面的事情;然而,有鑑於台灣國片的復興、好萊塢大片、英國與歐洲的影響力,基本上都會看過,要討論起來是非常方便的。近日的台灣國片內容非常深厚,面相多元,可以討論的地方太多,一口氣很難說,也有良好的組織架構,而好萊塢片子為了符合全球大眾口味,內容相對簡單,剛開始才會使用一連串的歐美片。


去年年底上映的「星際大戰:原力覺醒」是個契機。筆者本身是星戰迷,周遭朋友刷了好幾次場不說,一些網路影片也釋出:成天拿著光能劍在街上耍來耍去,更有人狂熱到,把前面六部曲重看了不知道幾遍還遇罷不能。筆者本身就有固定朋友聚會,都會穿插推廣古蹟保存的知識,加上彼此也都對星際大戰、星海爭霸等主題有深厚情感。對片中在Jakku戰場遺跡的追逐戰又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播,讓想像力盡力馳騁於其他星系之外的感覺,朋友都說讚!那時候討論時,手邊正好有文資的相關資料,裡面談到遺址、古戰場的維護問題,就隨意推論起如果台灣和英國有這種戰場,各自會如何處理,該用什麼法規之類的假設,順手寫了篇文章丟到有上千會員的星戰迷社團。沒想到,睡起來一看,這種冷門文字的讚竟然還能破百不說,留言還很認真地討論這些話題。才意識到,從電影出發,去循循善誘地、每次一點點地談這些議題,搞不好是個不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