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Dear Su Yen 讀後心得


我曾經在英國Oxford Brookes大學拿了個歷史環境維護(Historic Conservation)的碩士。我們學校的臺灣人真的少得可憐,而Hello UK的同學會版幾乎沒在運作,更何況是這種冷門到不行的系,根本沒什麼人可以問,出國前可說是膽顫心驚。不料,一日在網路上隨便搜尋,竟然發現一位台灣人曾經多年前唸了同樣的系。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位 胡素燕 學姐著實為一猛人!在英國拿了2個碩士不說(更屌的是學費都還自己出),還在英國開間出版社,宣揚臺灣文化。公司幾年下來還活蹦亂跳之外(看看臺灣的中小企業,80%平均2年內就掰了,他們撐了5年以上),之前更獲得英國政府的投資補助,據我所知,沒幾家公司能拿得到,可謂競爭力十足。
由於她家庭背景比較特殊,因此得比其他人更努力,更用心。我本身是個極度不用功,就算哪天被雷打到用功起來,也不會專心的小屁孩(哥今年才27,還是可以這麼稱呼的)當初念的科系可謂非常local,就像老外來念台灣史,這種隔閡叫一個才學了一點中文的阿豆仔來念,不只是語言上的障礙,很多眉角不是一兩年能體會的。自己在班上是唯一亞洲人,有些很基本的常識對我來講就是項學問,同學和老師也都很好,卻很難幫得上忙,只能連滾帶爬勉強畢業。而學姐她靠著過人的意志在課堂中拿到極高的分數外,也曾經參與過當地的古蹟修復,跟得上英國人的腳步(這裡講的不是效率,而是能理解背後脈絡),這不是隨便一個亞洲人做得到的。
不管是拿到學位或回台灣工作,加上最近開始寫一系列「從電影看臺灣文資保存」的文章,她都給予相當扎實、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尤其從她在英國求學期間,與老師往來的信件集結而成的「Dear Su Yen」,讀者能獲得更深入的見解:從臺灣人的角度出發,深入淺出地瞭解何謂真正的英國文化,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指南。
書中有談到英國人如何面對自身的建築。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英國人會問,在戰爭中,教堂的彩色玻璃如何能被保存下來?很有趣的是,部份臺灣人在選後就會被恐嚇說會有戰爭的發生而感到憂心不已。一想到戰爭,大家應該都想趕快逃命、憂慮下一頓有沒有飯吃的居多,怎麼還會管彩色玻璃。「吃飽都來不及了,還管這些有的沒的」、「這個東西有錢景嗎?下一季能回本嗎?」是在這塊土地上每天都能聽到耳朵長繭的問題。臺灣人應該很難想像,或者說理解,賺錢不是最重要嗎?不賺錢就會餓死耶,英國人怎麼對這些身外之物有著難以想像的狂熱。

沒錯,就是狂熱!請問我們從小到大,環境氛圍有鼓勵我們朝著自己喜愛的事情往下鑽,鑽到成為世界級的程度嗎?有,但太少了,少到被迫出國才能發光發熱,等到國外出名了,政府和民間才會看著表面的光環覺得好棒棒,把勝利女神的桂冠放在她/他們頭上,整個3分鐘熱度結束後不聞不問;一旦哪天落地,又像是棒打落水狗一般,笑貧不笑娼。當台灣人滿腦子都是錢,也只問某一行未來是否有「錢」途,一旦看似不行了,就馬上轉換跑道。追著錢跑,問題是,真的有追到錢嗎?

很多人都羨慕日本人做事認真!然而,當真的有臺灣人花了17年的時間在日本,只為了瞭解水泥的種種特性,滿足自己對水泥的「狂熱」,花了近一輩子的時間做博士後研究,最後只出了一本書。連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之前都出面授獎給他,感謝對日本的傑出貢獻。這種狂熱,在不少台灣人言談中,只會問說:

研究水泥,有錢賺嗎?
這件事C/P值高嗎?

台灣人很少被鼓勵一輩子只專心,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滿!對任何事情都不夠狂熱,是不可能會有成績的,對世界更不可能有所謂的貢獻,只是混吃等死而已。


2 則留言:

  1. 年度最感動:曾在五到八年才有一個亞洲人的科系裡,遇到一個台灣人!
    曾經在臺北書展的時候,第一次看見李承殷,他說自己即將到英國讀這個好像很刺激又很有趣的「英國歷史建築系」,他希望出發前多了解學校和科系,卻怎都從網路上找不到什麼相關資料,好像除了我,也沒人可以問。
    當年因為忙著書展、國際活動,其實沒跟這位年輕人有很大的互動,只簡單告訴他:「在我前面八年前,有個台灣人,被當到差點自殺,我申請的時候曾有老師建議我轉系,你要想清楚自己能承受嗎?」
    這位小朋友說:「我就是個不用功的爛草莓,可我聽到這麼難就不知道為什麼更想去讀了!」
    聽到有人稱自己是爛草莓、又偏愛挑戰,我還真無言,只能說,祝福他了。
    ***
    這樣過了幾年,也沒關心他到底畢業了沒有,在出版的領域裡,我的專業早就被自己冷落了,冷落到自己都快不確定我的專業真的是都更、真的是歷史建築了嗎?即使心裡一直有那麼點遺憾,當年兩個碩士論文曾經引起過兩次效應,而我一直更有比推中華文化以外,自己最想做卻不斷被推遲的事情卡在心裡....
    如果沒有讀到李承殷最近狂在台灣推廣古蹟修護與保護的文章,如果不是他幾次在寫文章時找我討論過幾個相關問題,我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找到一個朋友聊聊這個我一直很熱愛的主題!
    今天,他才剛剛跟我說收到書,這麼快就開始讀,而且這麼用心的寫出這樣的一篇文章,心中除了感動,還有很深的感激,感激在這麼孤獨的過程中,竟然還有個也是來自台灣的小屁孩能懂!而且懂得這麼深刻!!

    回覆刪除
  2. 文化跟經濟發展到底什麼關係?台灣人的迷思
    一早收到李承殷訊息,說他收到DSY這本書,想把這本書和著名的哲學家洛斯金的書一起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我問他:「你朋友全是建築系的?」他說不是,我很驚訝,在台灣,除了建築專業,我很少遇到有人能深入談論自己身邊的建築與環境特色。不像英國人,即使是業餘,各行各業人討論他們自己英國建築時,都能討論得很深入,問題問得不輸專家。
    對此,李承殷回答我:「臺灣從來不注重每個人對於自己喜好的狂熱追求。...ㄧ但聽到沒有錢,管他喜不喜歡這件事情,就變成沒有[意義]。」
    這段話讓我好有感!!想大笑、想苦笑!腦海裡幾段回憶湧上,如滔滔江水啊!
    ***
    前幾天,我們提到我們的繪本本來沒想打語言學習市場,只是希望從文化的角度讓西方人了解中華文化,卻誤打誤撞,引起英國人興趣後,進而要求我們做更多能幫助他們學中文的設計。
    而台灣朋友,有些希望用這套書自學英文的,自然也希望知道這套書到底怎麼使用好。這也需要專門為台灣人出一本練習冊。
    因為簡體在英國的市場已經比較穩定,加上有英國小學老師們的友情贊助,於是,中文學習套餐已經開始進行中,但是繁體版.....,因為市場實在很小,要等公司有點回本才能投資,可能這個學習手冊會變得更遙遙無期。
    因為想趕快做好這件事,我跟同事說:「等繁體版市場穩定才做給台灣人使用的英文自學手冊,會不會太久?要不要先上網詢問看看許多手上已經有雪花書的朋友們,看大家能不能提供自己心中的意見,我們整合意見後,儘快先自己開始做,這樣會不會比較有效率?」
    同事先一陣大笑,然後說:「妳忘了當初那個『祝福妳』的事情了嗎?」
    我想不起來,同事又說:「沒錢誰跟妳談發展啊!記不記得老師朋友曾經積極趁妳在台灣時要求碰面,說女兒非常有興趣加入我們團隊一起為台灣努力的事情?」
    我實在不記得,因為太多了,一時要回憶還真不容易!
    同事繼續說:「然後呢?林雪老師又心直口快,人家一直說很想很想加入團隊,老師卻直接在人家面前手一揮,還很大聲的說:
    『我們全部人做這個都是倒貼的,我們的開銷都是自掏腰包,公司在英國才剛起步,妳不能想從這裡賺錢,我是已經看開了,東西傳出去就好,妳如果要從這裡賺錢,那是不可能的!』
    說完,對方女兒本來說,願意為了讓台灣走上國際付出一份心力的,卻突然無聲,最後,一片尷尬中,女兒的娘自己只好慢慢地擠出三個字對著妳說:『祝~福~妳~。』記得這件事嗎??」
    哈哈哈!沒說我還真的忘了!但是被這麼一提醒,我笑翻了,這個『祝福妳』是多麼諷刺啊!我們花時間、車馬費特地赴約,然後得到一個『祝福妳』,沒了~
    ***
    同事又說:「妳在台灣時,還有人積極約碰面討論在英國出書,一見面就自己說錢早就看開了,什麼百萬千萬沒見過,就是為了推廣文化才做繪本,不在乎錢!然後聽見英國賣五百本書就是暢銷書的時候,馬上站起來,丟一句:『什麼!五佰本?你們這樣不行啦!』然後轉身就走,把妳冷在一邊,自己去搭捷運回家,妳是都忘了?」
    ***
    我,現在想起來這些事了!這些案例太多太多太多了!多到其實很難數,但是因為這幾年事情也好多,多到很難一一記住這些鳥事,但是,大家說得對,在台灣,我們的確常常聽見同一句話:「做這賺錢嗎?兩年內沒大賺,就是失敗!沒錢誰跟妳談未來!」
    剛剛看到李承殷讀了DSY發表的一篇心得,文章寫到:「當台灣人滿腦子都是錢,也只問某一行未來是否有「錢」途,一旦看似不行了,就馬上轉換跑道。追著錢跑,問題是,真的有追到錢嗎?」
    這句話,真的說出了一個重點,追著錢跑的人不可能追得到錢,因為,以我從英國看見的經驗,只有大家共同保護英國文化、熱愛英國文化、花了上百年時間一起讓英國文化高貴的走上國際,才能讓現在,每一個和英國扯上邊的人:都很容易賺到錢!
    任何一個有國際觀的人都知道,文化的價值在哪裡?自己的文化不翻身,根本談不上穩定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整體國民努力得來的成果,從來不是靠個人的力量就能達到的。
    ***
    結論:我們想為台灣人特別設計的一套「繪本學習、練習冊」到底多久能實現呢?也許,這根本是我自己心中的天方夜譚.....(嘆)

    回覆刪除